现金流折现(DCF)的取舍 聊到价值投资,现金流折现模型可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多人对这个模型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看起来严谨理性,恨的是一用起来却到处...

来源:雪球App,作者: 瞎搞投研,(https://xueqiu.com/1082948480/343183373)

聊到价值投资,现金流折现模型可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多人对这个模型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看起来严谨理性,恨的是一用起来却到处都是坑。那么,今天瞎搞君来聊聊,DCF到底是个啥?又该怎么正确地打开它?

现金流折现模型

1️⃣ DCF的核心逻辑

DCF模型,全称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说白了就是“折扣后的现金流”。它的核心思想很简单:

任何资产今天的价值,都是它未来能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折算成今天的钱的总和。

这个道理并不高深,本质上就是“钱的时间价值”。简单说,就是今天手上的1块钱,肯定比明天的1块钱更值钱——毕竟“到手的鸭子才是真鸭子”,明天的鸭子还不知道在哪个湖里游着呢。

所以,我们必须用一个折现率把未来的钱折算到今天,这样才能公平地比较不同时间的钱。

2️⃣ DCF模型的“三大件”

一个靠谱的DCF模型,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少不了三个关键的零部件:

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FCF):也就是企业未来实际能赚回来的钱,可以自由用来发工资、还贷款、给股东分红的“真金白银”。(关于自由现金流,瞎搞君也写过几篇小文自由现金流,看这一篇就够了。自由现金流:那笔“你没看见的钱”,藏在营运资本里)

折现率(Discount Rate):简单说,就是投资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回报率,反映了你承担的风险。通常我们喜欢用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永续价值(Terminal Value, TV):毕竟我们不可能像神算一样预测到天荒地老,所以通常预测个5-10年后,用一个“永续价值”来概括未来无穷的现金流。

3️⃣ DCF模型的尴尬之处

DCF看似严谨,但背后的假设却像一座冰山,看得见的是模型,看不见的却是冰山下面的巨大变量,瞎搞君这里整理了一下涉及到的变量如下:

这些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严谨的DCF模型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由众多相互关联的齿轮(变量)组成。模型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每一个输入变量的质量和合理性。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所以很多资产评估师干活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梳理资产做评估,而是去问利益相关人想评估一个什么价格。

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敢指望DCF给你一个精确的数字吗?醒醒吧朋友!

DCF真正的作用是让我们逼自己去思考商业逻辑、行业趋势和企业基本面,把那些不靠谱的变量尽量变靠谱,最后得出一个大致可参考的估值区间,而不是一个精准到小数点后的估值。

换句话说,DCF是一个优秀的“参考锚”,但永远不是“真理本身”。就连那些身着高端西装、顶着金融大牛头衔的人,得出的估值也只是个大概。所以,别太当真,但也别完全不信。

老唐估值法

1️⃣ 前提条件

企业的利润必须是真的(是真金白银而不是纸面富贵);

利润要能持续(不能今年发财明年吃土);

维持当前盈利水平不需要大量资本支出。

2️⃣ 估值:

三年后合理估值 = 三年后净利润 ÷ 无风险收益率。然后以三年后合理估值为锚,打五折作为买点。

老唐估值法的底层逻辑

这个估值法的灵魂在于,它把一个超级优质又稳健的企业看成一张稳定的“长期债券”或一台能不断吐钱的“永续年金机器”。你买了它,就相当于买了张长期稳定的饭票。(备注:老唐估值法可以看作是永续增长DCF模型的一个高度简化的“特例”。)

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基础的永续年金(无增长)的估值公式:

PV = C/r

PV (现值):今天值得付出的价格;C (现金流):每年稳定不变的现金流;r (折现率):对未来现金流的要求回报率。

现在,我们将老唐选择的变量代入这个框架:

“三年后净利润” 被用来代表未来永续的、稳定不变的年度现金流 C。“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 中的“无风险收益率”被用作折现率 r。

于是这个公式就变成了:企业三年后的估值 ≈ 三年后净利润 / 无风险收益率

这个公式的本质是说:我愿意为这家公司支付的价格,相当于我把这笔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无风险投资),每年所能获得的利息,正好等于这家公司未来每年能稳定贡献的净利润。

1️⃣ 逻辑的合理性分析

老唐给出的三个前提条件,正是为了让上述的简化逻辑尽可能地成立。

✅ 条件一:净利润是真的

这是估值的基石。但更深层的含义是,投资者认为这家公司的“会计利润”能够很好地代表“股东真实获得的现金收益”。

想想经典的DCF模型公式:自由现金流(FCF)≈ 净利润 + (折旧与摊销 - 资本性支出) - 营运资金增加。如果公司维持规模基本不变,折旧和资本支出大致相抵,营运资金变化又很小,那么FCF几乎就等于净利润。

所以说到底,这个条件就是在默认:净利润 ≈ 自由现金流。

✅ 条件二:保持盈利不依赖大量资本投入

用大白话讲就是:这家公司能赚钱,但并不靠不停地砸钱买新设备、新厂房,而是靠品牌、专利、口碑、网络效应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无形资产。

用DCF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折旧 ≈ 资本支出,公司赚来的钱几乎都能直接塞到股东口袋里。这个条件再次加强了净利润 ≈ 自由现金流的假设。

✅ 条件三:利润必须可持续

这是应用“永续”模型的根本。如果利润只能持续几年,那就不能用永续公式来估值。可持续性意味着公司拥有深厚的“护城河”,能够抵御竞争,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直产生稳定的利润。

与DCF的联系: 这对应了DCF模型中的“永续价值”部分。这个简化方法实际上是认为,整个公司的价值就等于其永续价值,忽略了前几年的增长或波动。这条件为使用永续模型提供了合理性。

当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时,这家公司就像一台完美的“现金机器”。投资者用“三年后”的净利润,是想找一个已经进入稳定状态的盈利水平作为永续现金流的代表。因此,这个方法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的、概念性的估值检查。

2️⃣ 击球区

假设你朋友雄心勃勃地喊出“三年后赚100%”的口号,这听起来像是赌博,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疯狂。

如果一家公司被你算出了合理估值V,而你打五折买入(也就是0.5V),意味着你内心其实已经给未来收益设定了极高的安全边际。

这个策略在买入的那一刻,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潜在回报率。三年翻倍,意味着每年的复合年化收益率约26%,放眼整个市场,这都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

但“五折”的真正威力还不只是提高回报率,更在于它强大的防御能力,帮你规避了两大风险:

✅ 风险一:对未来预测的误判

投资未来从来都是一个模糊的艺术,没有谁能完全精准。如果你估值错了,比如:

本来公司值100元,但现实残酷,它只值70元;

如果你是打八折(80元)买入,那你亏了;

如果你是打五折(50元)买入,即使你错了30%,你依然躺赢,还顺带赚了点钱。

所以“五折”就像你的安全气囊,能有效缓冲各种意料之外的撞击。

✅ 风险二:对估值本身的错误。

我们在上面分析过:三年后合理估值 ≈ 三年后净利润 / 无风险收益率

这个公式本身存在系统性高估的风险(因为分母的折现率太低)。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老唐知道使用的简化估值模型是一个“粗略且乐观”的模型。因此,他采用一个极度保守的“打五折”策略,来对冲和修正他那个“乐观”的估值模型。

“乐观的估值” + “保守的买点” = 一个相对合理的最终决策。

一个被高估了30%的价值,再打个五折,最终的价格也足够安全了。

你需要知道的事儿

尽管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这种估值方法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它实际上暗藏了几个重大的陷阱。那这些坑都长什么样呢?

最致命的一个坑,就是把无风险利率直接当作风险调整后的折现率。这种做法就像用"自行车的价格买汽车",听上去便宜又划算,实际上却不靠谱。

理论上讲,投资股票必然要承担各种风险,比如经营风险、市场波动等等,因此,一个合理的折现率应该包含两个部分:无风险收益和股权风险溢价。换句话说,合理折现率应该是:无风险利率 + 风险补偿。

那么,直接用无风险利率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打个比方,假设当前无风险收益率为3%,而一个合理的折现率可能是8%。如果你固执地用3%,得到的估值就可能比实际合理估值高出8/3≈2.67倍。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这样为自己辩护:“没事儿,我选的公司风险接近国债。” 但仔细想想,除了国债本身,还有几家公司能有这样的底气?根本不是普通投资人日常能靠的估值方法。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坑,是这个模型压根不考虑增长的价值。它默认公司从第三年开始就原地踏步,不再有任何增长。但真正优质的公司,即使成熟了,也能和经济保持同步,持续地、温和地向上走。所以,完全忽略永续增长率会低估公司价值。

不过这种低估有时候还正好能抵消用低折现率带来的高估。这简直就是“负负得正”的投资版段子了。

综上所述,这个估值方法并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让投资者输入几个数字就立刻有个答案。真正用好它的方式,是把它看作巴菲特式投资思维的一种体现。

那些成功的投资大师并不盯着公式本身不放,而是更在意这套逻辑背后的三个条件是否成立。如果真有公司完全符合那些条件,那就是一笔绝佳的投资,具体买入价格甚至都可以稍微靠后站一站了。

那么,这种投资策略整体来看如何呢?

先看优点吧。

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安全性极高,符合“活下来才有未来”的原则,大幅降低了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此外,这种策略自带纪律性,能强制投资者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追高追跌。更妙的是,一旦真的买到心仪标的,通常意味着你拿下了一笔回报可观的投资。心态上也会更轻松些——当市场再跌时,你甚至还能暗搓搓地感到一点兴奋,因为你知道自己安全垫足够厚实。

当然,天下哪有完美的策略?它也自带几个明显的挑战。

比如,真正优秀的公司很难跌到估值的一半,这种机会就像中彩票,通常只在金融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中才能偶然撞上一次。长期等待这种罕见机会,可能导致你长期空仓、错失时代中最伟大的公司。

查理·芒格老人家早就劝告过:“用合理价格买伟大公司,比用便宜价格买普通公司要强太多。”如果死守这套标准,茅台、微软、亚马逊们可能就从你的手指缝里溜走了。

另外,你手里攥着现金、眼睁睁看着市场一路上涨时,心理阴影面积可能会比想象中还大。因为长期空仓造成的“现金拖累”,也会导致你整体的投资表现远远落后于市场平均。

老唐估值法本质上就是——用一个相对乐观、简单的估值模型筛选出一批优秀公司,再用一个极其严苛、保守的标准选出最终的投资对象。这种体系逻辑严谨、自洽,而且在历史上也的确屡屡奏效。

它适合所有人吗?很遗憾,不是。这套体系需要你拥有巨大的耐心,可能长期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同时还得忍受频繁错过机会(FOMO)的心理煎熬,以及在市场恐慌时敢于逆势出手的勇气。

如何自己搭建VPS服务器?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刷amiibo获得物品及概率一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