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丨课间10分钟应该做些什么?科学高效的利用好闲暇时间
第五,放松一下心情;
第六,和同学说说课堂之外的话;
第七,喝点儿水润润喉;
第八,准备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具;
第九,坐好;
第十,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下一课的学习。
课间10分钟存在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
使劲儿放松
有一部分同学,在下课铃刚刚响起时,老师一下课,马上冲出教室到操场上打篮球,或是跟小伙伴在楼道里追跑打闹。
首先,课间10分钟是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这样的剧烈运动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其次,不少在课间剧烈运动的同学往往压着上课铃才走进教室,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开始上课,这样起码要5-10分钟才能调整好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课间10分钟做剧烈的运动,会使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要忽然间静止下来是很难的,至少需要5钟时间的缓冲。因此,运动量过大,会使注意力不能恢复到上课状态。
误区二
连续作战
与迫不及待飞出教室的同学相反,有一些同学不愿到室外活动,他们喜欢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桌上堆放着厚厚的作业本和书本,要么奋笔疾书,要么一直在复习课本。在这些同学的眼中,课间10分钟如果走出教室绝对是一种浪费。
其实,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课间10分钟,是为了让同学们在进行了45分钟的学习之后,大脑能得到休息,然后有效地学习下一节课。
按照常规,每上45分钟的课,就要有10~15分钟的休息,这种安排是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的。经研究,经过10分钟休息,可以使疲劳了的视觉、听觉恢复30%以上。
将课间10分钟分为“2-6-2”三个阶段
课间10分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有限而又宝贵的10分钟时间内放飞一下心情,换一种思路,缓解一下上一节课绷紧的神经,为下一节课轻装上阵做好准备工作——这是课间10分钟最主要、最基本的作用。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利用这短短的10分钟时间,从而突出课间10分钟的作用呢?不妨将这10分钟的时间分成”2-6-2”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前2分钟--巩固一下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刚刚讲过的内容,在脑海中还保留着深刻、清晰的印象,在课间前2分钟回味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最好现场问老师,或者请教同学,再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力争当场解决。可以说,老师是我们身边的一本“活教材”,同学们是我们身边富饶的“资源”,俗话也讲“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我们一定收益颇丰。相反,如果我们一拖再拖,有疑不问,那这些问题势必会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第二个阶段
中间6分钟--室外活动
上课时间由于用脑时间较长,心跳减慢,这时大脑供氧不足,就会产生疲劳和困倦,从而使视觉和听觉功能受到影响,学习、思考、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若不适当休息,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所以,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适当休息,而且最好不要留在教室里,尽可能到室外去,活动活动身心,以备进人下一个兴奋区域。但不要涉及一些危险的动作或是做一些特别消耗体能的活动,玩儿得太疯会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质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的活动
室外望远,向远方看看,对保护我们的视力大有益处;
根据学校的安排,做一遍广播体操或眼保健操;
散步,边走边做深呼吸,同时用力摆动双臂,再做前后屈体及转体等腰腹运动,这样既活动了全身肌肉,又使得血液循环加强,增强了新陈代谢。
第三个阶段
最后2分钟--为下节课做推备
在离上课还有2分钟的时候,同学们应停止运动,进入教室,做好听下一节课的准备,提前做好准备,可以提高下堂课的听课效率。
那么,我们事先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呢?需要做的准备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准备好下节课要用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
有些同学从来没有看课程表的习惯,直到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才知道上什么课,于是忙着找上课要用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这样一来,浪费学习时间不说,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从而不利于提高听课效率。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在课前就做好硬件准备,提前拿出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
打开书,大致了解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思路
同学们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自己猜测一下本堂课的重点,这样做不仅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也便于迅速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