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小动物你知道多少?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市民远离城市的紧张和喧嚣,选择到望得见田、看得见水的郊野,赏白鹭戏水、嗅泥土芬芳。与我们共赏这份田园美景的,还有生活在农田里的各种小动物。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农田里常见的小动物吧~
说起农田里的小动物,小编的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青蛙,其实在上海有多个种类的青蛙。常见的蛙如:金线侧褶蛙,简称金线蛙,是上海优势蛙种,适应性强、分布广。从外貌和常见度来看,金线蛙是最符合人们心目中对“青蛙”设定的一种蛙类。 黑斑侧褶蛙,黑斑蛙与金线蛙较相似。它们食量很大,昼夜都能伏击捕食,在农田环境中无疑是强劲的害虫杀手。泽蛙体型略小,一般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因此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所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多指泽蛙。
金线侧褶蛙
黑斑侧褶蛙
泽蛙
中华蟾蜍,俗名“癞蛤蟆”。后肢跳跃能力不如青蛙,但皮肤比蛙干燥、粗糙,耐旱性优于蛙,对干燥的陆地生活适应性更好,所以是两栖动物中较为先进的物种。背部疙瘩是它的毒腺,最大的毒腺位于眼睛后面。癞蛤蟆受到惊扰,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会膨胀身体,让自己看起来很大,吓退来犯者。
耳后腺正在分泌毒液的中华蟾蜍。图片:植桐
上海金山、青浦等郊区的特色传统小吃“熏拉丝”的原材料就是中华蟾蜍,属国家明令禁止捕捉和食用的野生动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熏拉丝已经彻底告别市场。
民间自古有“赤黄白柳”四大仙一说,分别对应的是赤狐、黄鼬、刺猬和蛇,它们都是生活在人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
黄鼬虽然模样长得可爱,但是性情十分凶猛,各种小型鸟、兽、两栖类、爬行类、昆虫都在它的食谱上,分布在河湖边的黄鼬也有食鱼的观测记录。黄鼬偶尔也会吃果实等植物性食物,生活在城市中的黄鼬,还会翻垃圾找吃的。它身体细长、毛皮丰厚而光滑,擅长钻越各种缝隙洞穴,这种体型上的优势让黄鼬容易进入鼠类藏身的洞穴中追踪捕食鼠类,故而得了个“黄鼠狼”的俗名,在农田中也是捕鼠的功臣。
黄鼬的科学插画。图片:Milne Edwards / Wikimedia Commons
刺猬在苏南民间又被叫做'偷瓜獾',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刺猬在夜间活动,要找到它们其实并不难——只要夜晚在它们出没的篱笆灌丛附近溜达一会儿,就可以听到树叶灌丛被拱着踩着的窸窣声响,有时候还能听到刺猬独特的呼哧喘气声。刺猬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
刺猬是喜欢独居的动物,除了繁殖期间并不聚群。在十一月到三月的寒冷季节。它们会找到一个安全的角落,比如几根倒木下面、一堆落叶中间、或者几块岩石的缝隙中,利用冬眠度过漫长的冬季。
图片来自网络
赤链蛇,俗称“火赤链”,是一种南方特别常见的一种无毒蛇,赤链蛇经常活动在农家附近、水塘边、竹林间,常以蛙类、蜥蜴及鱼类为食,性情较凶猛。多在傍晚出来活动,属夜行性蛇类。
在大众文化中蛇类的形象一直比较负面,不够讨喜,宣传保护蛇类的难度也远高于熊猫等“萌物”。然而蛇也是食物链中的一分子,城市中的人几乎没有见过赤链蛇,但它却在维持着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图片来自网络。
蛇与黏液是很多人天性里讨厌的两种东西,而黄鳝两样儿都占了。黄鳝是底栖鱼类,一般生活在淤泥较多的湖泊、池塘、河道、沟渠和稻田底部。喜欢在泥里钻洞藏身,对土壤的疏松有很大帮助,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黄鳝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昆虫幼虫、蚯蚓、小型两栖类和小鱼等,食物缺乏时,也会出现同类相食或大吃小的情况。
黄鳝在中国各地都是重要食材,菜式种类繁多,响油鳝糊最符合上海人的口味。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载了黄鳝的三种基本做法,分别是鳝丝羹、炒鳝和段鳝。
图片:jhhsyz.com
说到农田里的美味就不得不提到小龙虾了,“小龙虾”一般是对小型淡水螯虾的统称,而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小龙虾便是克氏原螯虾。起初日本养殖小龙虾是为了充当动物饲料,随后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日本传入我国。小龙虾凭借凶猛的习性和强大的繁殖力,以及对环境超强的适应性,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占领了广袤的中华大地,同时也占领了我们的餐桌。
小龙虾作为入侵物种在一个水域的出现,会对同一水域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等造成很大的威胁,打乱原本平衡的食物链,改变生态系统的原貌,还直接危害了人工养殖的水产。小龙虾又喜欢钻洞,破坏能力也是十分强大,常会洞穿田埂破坏堤坝,对农田和堤坝都造成了很大破坏。
打洞中的小龙虾。图片:wiki commons
会打洞的除了小龙虾,田鼠作为最常见的啮齿类动物,农田里自然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尤其在夏秋季节。秋冬时节常迁入居民点的打谷场,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内。田鼠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可传播70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田鼠的天敌多为其捕食者,若人类大肆捕杀猫头鹰、蛇、狐狸、黄鼬等啮齿类的天敌,鼠害将日益严重,我国鼠口多时高达30亿只,每年造成了大量的粮食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天上飞的白鹭、麻雀等小动物也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份子。
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白鹭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白天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以各种小鱼、小型动物、昆虫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了,古人对它的赞美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拿下2018年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大赛总冠军的《爱的渴望》。摄影:许勇
相比于白鹭,树麻雀可以说是其貌不扬却世人皆知。对于生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的人而言,树麻雀大概是他们最容易接触到的野生鸟类了。但树麻雀长相可谓平平,虽说常见,却除了“五脏俱全”外没有什么为人津津乐道的“鸟设”。因此,大家常常把所有毛色棕色的小鸟都当成“麻雀”。
由于麻雀对农田虫害的帮助,1960年从“除四害”运动中被平反。然而近三十年来的环境污染和滥用农药,树麻雀的数量大大减少,处境不甚乐观。麻雀适应人居环境的习性使它成为了研究城市化对于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极好对象。
图片:Alpsdake / Wikimedia Commons
绿头鸭,虽然被叫做绿头鸭,但其头部的绿色并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一种结构色,泛金属光泽,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颜色也会有所变化,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鸭子都是吃鱼的,但绿头鸭这样喙比较扁的野鸭,捕鱼能力其实让人捉急。
绿头鸭是杂食性鸟类,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例如各种植物的种子、叶、芽和茎等,也会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一些水生昆虫,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捕食蛙类、甚至一些小型的鸟类。繁殖季节尤其是产卵期,雌鸭的食物会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为形成鸟卵提供大量营养。
绿头鸭,左雄右雌。摄影:胡运彪
除了个头大的动物,夏天在水边我们总能看到水面上飘着一些快速移动的“水上漂”,这种常见而独特的昆虫就是水黾[mǐn]。水黾钟爱平缓安静的水面,依靠修长纤细的中后足,借助于水的表面张力,把自己撑在水面之上,并能灵敏地快速移动。水黾们依靠猎物落水挣扎引发的波动来定位并捕捉它们,漂浮在水面的新鲜小动物尸体也不会被它们拒绝。
很多地方把水黾称为“卖油卖酱”或是“打酱油的”。因为水黾后胸的臭腺孔会分泌出一股异样的略带有酱油味的馊味,用于让想把它们吞下去的捕食者打消这个莽撞的念头。被人抓在手中则会弥留在指间久久不能散去。
圆臀大水黾。图片:Zoran Gavrilović / wikimedia
小tips:
文中所列野生动物大多为保护动物,非法狩猎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疫情阴云之下,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情感增加了紧张和恐惧,也变得更加复杂。即便取缔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之中也存在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未来更安全也更长远的共存,不仅需要“亲近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本文主要参考自“物种日历”及网络相关资料,如有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