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说│李佐明:垌塚磨子、团子、月半粑子

故乡湾村新媳妇生孩子,有“吃红蛋、送祝米、吃喜团”的风俗。红蛋,就是将鸡蛋煮熟,用食红染红蛋壳的红鸡蛋。楚人有"尚红"之俗,以红色为贵。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希望的象征,又有辟邪的作用。蛋有多重象征,其中原始的象征是生命开始和生活的圆满。综合一起,红蛋成了吉祥物,添丁的报喜蛋。而“送祝米”时,岳父母及其亲族,挑着摇窝、被窝、衣服、鞋帽、袜子、鸡、蛋、糖、肉、阴米到女婿家祝贺,女婿家的亲族也登门送礼。

“送祝米”属传统生育礼俗,流行地域广阔,但吃蒸喜团我只在故乡儿时吃过,应该属垌塚地方物资文化遗产。而说到喜团又和“磨子”相关联。因为喜团是糯米做的,所以我总认为“送祝米”送的是糯米。在江汉平原糯米可做四样美食:米酒、喜团、糍粑、阴米粉子.。现在这些食品在故乡依然盛行,只是喜团因加工繁琐而消失。

“磨子”原本是石磨,是由两块石头打磨成圆形吻合而成,吻合两面则打凿成一圈圈、一条条放射状的纹理沟槽,上磨中间有个圆孔来放谷物,侧边位置打孔,插上一根偏心轴棒,木制的磨担呈丁字状,丁角套在磨盘偏心轴上,从房梁上系根绳子下来扣在磨担两边,推拉石磨顺时针转动,磨眼里“喂”进去的粮食,就很均匀的从两片石磨间溢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人间烟火离不开人们与石磨的"甘苦与共",包括食用的盐晶磨细、糯米磨浆等。直到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有了机械加米机坊,石磨渐行渐远,直至今日无人问津。

喜团是用泡好的糯米和水磨成浆,吊浆成糕形,装入大木盆盖上布敷一层草灰吸水,几日才成的费事费时食品。旧时传统意浓,好食待客心意诚。也许是湖区人好蒸食,吃汤圆不用水煮,竟创新用竹蒸笼蒸熟,再将每个汤圆点上红色芯点,叫做吃喜团。

喜团要趁热吃,蒸熟的喜团合着蒸笼放在八仙桌上。热气伴着糯香在酒席上扑面而来,一个个喜团雪白玲珑,晶莹剔透,整齐的卧在纱布铺面的蒸笼上。温软甜糯的美食让人回味,也让我陡然想到故乡女孩为何称为“团子”?眼前这光洁白润的喜团,联想到水灵灵的少女形象,“团子”称谓再合适不过了。然而多年以后才明白,此“团子”非彼“坛子”,“酒坛子”才是女孩的俗称。旧时没有玻璃瓶和胶酒壶,酒都用坛子封装。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的礼品,一般是“酒坛子”装的好酒,后来“坛子”成了女孩的代名词,千百年来,约定成俗。

在故乡,正月十五过元宵叫“过月半”,过去农村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为止,而民间还有“年小月半大”的讲究。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街上将举行盛大的玩龙灯、舞狮子、划采莲船、踩高桥等闹元宵的活动,好不热闹。等到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年饭,放鞭炮。还准备吃“月半粑子”,吃完“月半粑子”,这才宣告一年一度的春节真正过完了。

何为“月半粑子”呢?就是一种用大米粉子加馅做成长方椭圆型,类似包子的食物,汉川方言管包子、饼叫做“粑子”什么煮粑子、油糍粑、米粑等。

其实,按照常理“元霄节”应该是吃元霄的。然而,为什么在我们家乡却要改吃“月半粑子”呢?其原因制作元霄的原料是糯米。湖区耕地较少,糯谷的产量较低而种植面积少。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多种产量高的秈稻米,糯米是比较稀有的珍贵粮食。加之还有其它更有价值的用途,如做米酒、打糍粑等,一方面用于农忙季节增加营养,另一方面用于重要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所用。所以,制作“元霄”的原料大都是糯谷脱壳时留下的细米。糯米本来就少,可想而知用来制作“元霄”的糯米细米就更少了。可每年秈稻谷脱壳剩下的细米比较多,如果将细米当正餐食用的话却又难以下口,细米就成了人们食之难咽、弃之可惜的粮食。所以,故乡人用细米制做“月半粑子”,可谓利废为宝一举两得。充分发挥细米的作用,将细米转换成一种美食,让人当作主食享用,同时,又解决了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十斤细米,研磨成米粉状,再将准备的胡萝卜、莲藕、香干、腊肉、青蒜苗、泡好的苕粉等一些做馅的材料剁碎,切成小丁,加作料,在锅里炒到七八成熟,装好满满一盆子,中午一家老小就开始准备蒸“月半粑子”了。

首先,将米粉用水调和成面团,分成若干小团,碾成面皮,次放上馅,包成团,用手撮捏成长方椭圆型的粑子。包好的“月半粑子”,长长的圆圆的鼓鼓的,馒头般大小。用蒸笼蒸熟,旧时先要祭祖,再赠四邻,然后阖家享用,真比过年还热闹。而刚蒸熟的“月半粑子”不仅散发出清新的米香味,还有腊肉、大蒜和胡萝卜等混合馅料的浓香味。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可小孩子更喜欢放在厨灶里用稻草灰盖上,让它慢慢地烘烤。烤熟的“月半粑子”,黑不溜秋的用嘴巴把黑灰吹干净,就露出焦黄焦黄的硬硬的脆脆的粑子了,一股焦香扑面而来,谗得人口水直流,而一咬一个脆响,确实让人难以忘怀,这种吃法,老少咸宜。特别是上学时带上一二个,更是惬意快活。

故乡的传统特色美食、"无菜不蒸"的食俗、地理风情民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沧桑,传承着湖区人与自然醇朴般的人情风味。但它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一方水土下劳动者的智慧和情怀。

垌塚美食,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作家

李佐明、湖北汉川垌塚人,现居京山,爱好文学。从汉北河撰述开始,以浓浓乡情抒写生活,乡愁史记,诗情游记。

· 联系地址:湖北华兴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邮箱:2210825896@qq.com

《荆楚味道》

曾庆伟 著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可直接购买)

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请联系。

●楚菜绽放│为什么大酒店凉拌毛豆翠嫩好吃?厨师长告诉你诀窍,送凉菜汁配方!

●楚菜绽放│皮薄馅厚又多汁,五星级酒店面点厨师长教你做出完美的生煎饺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欧麦斯破壁料理机怎么样 用户使用感受 俄罗斯牛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