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以前只有奴隶才打耳洞!

玉 珏

玉玦(yù 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多为环状,环上开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其中作耳饰时一般称为 ‘ 珏 ’ ,看字形,有成双入对的意思,一般体量偏小,小玉珏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

作佩饰时多称为‘玦’,多为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闲时坠于衣衫之上用于压襟,狩猎时佩于拇指上充作扳指。

宋·双龙首玉珏

瑱(tián)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最初用于充塞耳孔,后来被悬挂于人的耳畔。其功用是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听,谨慎自重。男子使用时一般做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kuàng)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瑱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人尊礼、尚礼,将礼视为一切习俗之行为准则的文化特质。

战国蓝色琉璃耳瑱 堪比现代的扩耳

耳 珰

耳珰,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后,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汉代人认为其俗源自蛮夷,最初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形、钉头形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也称耳珠,珰珥等。

安徽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水晶耳珰

恭王府藏东汉琉璃耳珰

耳 环

耳环的形制,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

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约束了行为、略显端庄。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菊花镂空金耳环

碧玺花朵耳环

錾银雕花耳环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原来少数民族才是时尚的先驱吗?

点翠福纹嵌碧玺翡翠环阿幺总结的这几篇饰品的发展史,接受力最高的还是少数民族哦!

当真是民风彪悍、不与世同呢。

如意纹镶东珠耳环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而汉族女子普遍佩戴耳环则要到宋代。

金嵌松石多宝耳环

耳 坠

耳坠,又名“坠子”。耳环所缀饰物是不可摇晃的,耳坠则不然,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多为圆形耳环,环下再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之时坠饰可来回摇荡,颇显戴者婀娜摇曳之资,故名耳坠。

金嵌宝石白玉耳坠因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不如耳环端庄,故没有耳环正式,宋元明之际,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自明代晚期开始,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耳坠在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

亭台楼阁耳坠

宫灯耳坠

飞天仙女耳坠

玉兔捣药耳坠(原谅小编看成了小白鼠)蝴蝶叶子翡翠耳坠

丁 香

又名“耳塞”,是一种小型金属耳钉,也可于钉头镶嵌珠玉装饰,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

金镶红宝缀花朵型丁香

清·点翠东珠梅花丁香

耳 钳

耳钳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清代著名的 “一耳三钳 ” ,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

清·金环镶东珠耳饰

皇后的标配哦,清朝皇帝的审美终于正常了一回。

简单的家居式耳环,闲适简约、佩戴大方自然。

清代在出现了在明代比较罕见的环状耳饰,包住耳垂,显得更为素雅质朴。以至于后来环状相连而变化,也是简单中见变化。其实清朝的流行史就是满汉融合的历史,“一耳三钳”也在退化,比如一个耳朵上只打一个洞,佩戴一个分岔挂了三个装饰的耳环假装一下。为此乾隆还下过旨意强调这件事,意思就是一耳三钳是我们的传统啊,大家不许偷工减料啊!唉,戴耳环还戴出风俗有别来了……

清·点翠云纹珊瑚万寿东珠耳钳

于正的《延禧攻略》一改之前大黄大绿配大蓝的迷之审美,遵循历史典籍,剧中演员真实还原清朝的头饰配饰,是为此剧一大看点。想想美丽的珠宝,至于导演是谁阿幺就咬牙忍了!

【小编结语】

其实,不管耳环一开始是怎样的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我们仅仅将耳环看做一种饰品,用来点缀我们的装饰,无论是对美的追求,还是对工艺的雕琢,又或者是礼制的约束,耳环虽小,却见数千年风云世事变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动态语言有哪些 阿根廷国足,上帝的弃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