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懒坝,寄居山间的艺术
在山雾中寻找答案
浓厚的山雾从山巅奔涌而来,覆盖了整座山体,绵延不绝。目力所及,四野茫茫,只有组成脚下小径的块块石板清晰可见。顺延石径一路攀爬,庞大的木质巨人隐于林中,让人回想起山脚下的那块石碑——上面似乎铭刻着它吞噬森林的故事。
不远处,有阵阵心跳从一座简洁的灰白建筑传出。那些密集的心跳声里,有一些来自建造建筑的工人,它们将建筑顶部震荡出波纹,又慢慢叠入了旁边的树林……这当然不是一个 克苏鲁风格的故事。巨人与心跳,都只是一次艺术节的遗留。
去年,第一届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以下简称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以“把艺术还给人民”为主题,在仙女山间的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揭开了自己的面纱。有别于其他展览,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未设总策展人制,以学术委员会机制保证展览的专业性。
在懒坝,最直观的感受是艺术与自然、乡村之间的和谐。无论这里呈现的艺术品多么现代,面对山林、雾霭、农户、田园,都未展露出丝毫的侵略性。虽然在有关当代艺术的记忆里,“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们仍是少数,但如果将视野望向更遥远的岁月,这样的艺术行为或许不该被视为前无古人的创新。
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传统艺术曾属于乡村和田野,是悠长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直到当油画、雕塑、版画、建筑等舶来艺术门类传入中国,艺术的发生地才开始转入城市。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届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学术委员会主席孙振华在展览前册的前言中写道:“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当代艺术等同于城市的艺术。的确,当代文化的前沿问题相对集中在城市出现;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人群也聚集在都市。然而,这些并不能成为中国的乡村注定要被忽略和边缘化的理由。”
通过与众多艺术家的合作,两年一度的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在艺术与乡村的命题下,写下更多答案。
把视线投向乡村
艺术爱好者们绝不会忽略懒坝与越后妻有之间的联系。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区域包括新潟县南部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土地。日语中,“越后”为古代国名,“妻有”则包含“尽头”“死角”之意。
川端康成的著作《雪国》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当中的“雪国”,正是以越后妻有为原型。因为,这里在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被大雪覆盖,冬季积雪甚至可以达到4米,在日本称可之为“豪雪”。
自古以来,越后妻有受限于环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相当落后,甚至一度成为罪犯的流放地。尽管之后当地人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让这里在近代成为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逐时间与效率,远赴都市。这个深山雪乡,再一次被人们慢慢疏远。直到千禧年,首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举办,这片衰败的土地,终于重新焕发活力;那些人烟稀少的村落与森林,也变成了最富魅力的艺术载体。
所以,懒坝与越后妻有之间存在一条最清晰的逻辑联系: 它们都尝试用艺术的形式让人们重新建立与乡村的关系;同时,它们也都用艺术作品表达乡村的特质。
在国内,重返乡村的浪潮也早已显露迹象。“逃离都市”“诗与远方”“回归田园”,都曾是往年最具热度的话题。只是对成长于乡村、就业于都市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说话或许未免矫情,因为久居都市者所向往的,不过是他们多年的日常。但当曾经的年轻人年岁渐长就会理解,尽管都市生活热闹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却也难掩贫瘠。
都市中的人们无需辨别方位与风向,不必认识作物与花卉。在繁复的工作里,他们所习得和认知的,早已与千万年来先辈们面对的世界没有太多关系。可即便科技发展迅猛无匹,世世代代的记忆仍旧存留在基因之中。
数百年的科技进步,如何与千万年来的习惯惯性相提并论?在这条清晰的逻辑联系里,越后妻有与懒坝,都将视线投向了逐渐被人们 遗忘的乡村。
懒坝的“唯一”
尽管越后妻有与懒坝存在相似之处,但两者绝对无法画上等号。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举办地全称“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英文名“LAB”,即Life(生活)、Art(艺术)、Belief(信仰)这3个单词的缩写。
LAB本身,也指向实验室的含义——对生活、艺术、信仰相结合的实验。这里位于武隆仙女山南麓,整体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拥有大地艺术区、佛文化体验区、康养度假区、山地运动区、户外探险区等5大功能板块,包含崖壁、森林、峡谷、云海等多种自然景观资源。现在,即将呈现在游人面前的部分,有大地艺术花园、佛文化园、懒人村落、禅境艺术小镇等4个区域。
对懒坝而言,艺术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却不是全部
在时间维度里,越后妻有与懒坝的艺术节首次举办相差整整19年;在空间维度里,懒坝与越后妻有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面积更是相差数十倍。
相比于越后妻有,懒坝在艺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对人们认识的改变程度,还远远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对相隔遥远的师徒,懒坝能以后来者的身份,向前辈讨教学习。
从当下看,懒坝整体对武隆、乃至整个重庆还都具有 “唯一性”特质。放眼整个重庆,像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规模如此之大、如此持续的艺术展,本已十分罕见,更不必说这个两年一度的艺术展对乡村话题的探讨与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文旅产业内,懒坝的出现同样具备“唯一性”。过去几年,大大小小的文创区相继创立,但真正将艺术融入园区内的甚少,能够持续举办大型艺术活动的更少。太多的文创园区,逐渐退化成了只适合拍照的普通商业。
仅从唯一性上讲,真正适合与懒坝进行参照的应该是乌镇戏剧节。这个自2013年开办的全球性戏剧活动不仅成为了乌镇的名片,也让乌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懒坝之于武隆、之于重庆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排版 | AK47
文字 | 赵浩宇
图片 | 左小朵 叶希文 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