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特辑

虽然利弗来自素有“世界第一体育大国”美国,但世界杯对于东道主、参赛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这种富有传染力的狂热性,给她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她把对世界杯和巴西足球的浓厚兴趣,转化为一种专业追求,一种学习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来进行体育民族志研究的动力。在这部题为《足球狂热》为名的专著里,利弗以巴西足球为审视对象,提出其主要观点:在现代民族-国家,足球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的运动能够使复杂多元的社会获得空前的凝聚力量(1983:3)。巴西每个城市至少有一支职业足球队。在大城市往往有几支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和团体的职业球队。例如,在里约热内卢,富人、中产阶层、穷人、黑人、葡萄牙人后裔和街坊社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仪球队。作为符号表征,这些球队代表不同球迷人群的兴趣、利益和身份认同。同时各个球队也利用对足球的共同热爱把不同派系的球迷们联结起来。城市和全国范围内的冠军赛更是起到了统一巴西国内不同地域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团体的作用。

对于许多巴西人来说,支持某一支球队可能是其一生中第一次表达超越地方社区的忠忱之情。比如说,里约的球迷在全国联赛时会支持里约的球队。但是,在国际赛事如世界杯举办期间,他们与所有来自不同地区的球迷一样成为国家队的坚强拥趸。足球使不同族裔和阶层的人们得以大大增强对于“巴西特性”(Brazillianness)的国家认同。与此同时,利弗也指出:作为全球大众体育代表的足球,在巴西实际上是一项将女性运动员排斥在外的“男人的竞技项目”(特指上世纪70-80年代)。本书透过社会性别的视角,显示出足球在巴西具有融合和分裂人群的双重特性。

作者利弗本人对巴西足球的喜好以及她与球王贝利的私交使得这部以聚焦巴西足球的质性研究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利弗作为女性和美国人的双重身份,使她获得了与贝利单独见面和访谈的机会。因为在那个年代,巴西人认为女人和美国人是不可能对足球如此着迷的。而利弗的专业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文化偏见。通过对足球俱乐部老板、教练、球员、足协官员、体育专栏记者、球迷俱乐部负责人以及200名球迷的访谈,利弗以观赏性体育为棱镜来研讨人群、文化和政治三者间的关联性,贡献了可资仿效的范本。

在本书1995年再版的序言里,作者利弗不失时机地蹭了1994年美国世界杯的这一热点。她着重阐述了由世界杯史上首次在一个没有持久足球传统的体育大国举行的历史意义。美国世界杯期间,有多达188个国家转播了赛事,在电视机前观看决赛直播的观众达到了创纪录的10亿。作者难掩对美国世界杯赛事的关注和赞美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心仪的巴西队重新夺得雷米特杯,而是世界杯让使得美国的少数族裔(尤其是拉美墨西哥裔)有了表达身份认同和宣泄民族自豪感的合理途径,同时世界杯对于职业足球,尤其是女子足球在美国蓬勃发展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冠军,起了极大促进作用。

利弗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体育盛会在成为比赛对抗的戏剧化舞台的同时,也通过强化参与者(如球迷、赛事组织者和媒体等)对该项运动的共同喜好产生巨大的趋同效应。通过巴西足球这一“典型”案例,本书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全球化条件下竞技类体育对于当代社会的持久魅力和文化成就。

复旦人类学潘天舒推介

王佳蕊编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预装win11是什么意思?它和普通win11有什么区别? 三国战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