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心中有人” 拓思路 教学改革天地宽
(一)忽略学生存在和低效的课堂引发了教学改革。我们对学校面临的现状做过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和城区相比,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生源的差距,仅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全校学生单亲、离异、无人监管家庭的人数占到了20%。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二是资源差异。我们的学生出门是山,城里的孩子出门是馆,山里的孩子没见过世面,而恰恰是“世面”,使初中教育的“宽”面临着挑战。三是观念上的差距。从学生的报考志愿情况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中专、技校成为首选。四是课堂教学的差距。教师不希望改革,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着顺手,教师的讲授仍然占据着课堂的半壁江山。不仅如此,解决学生学习上差距的办法依然是“加班加点”和“重复训练”,教师的眼中只有“题”,“时间+汗水”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
基于以上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迎来了“二次改革”,旨在教师引领并参与全程学习模式,将传统的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进行分配,把功夫用在平时,把着力点用在课堂,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思想基础。2012年,学校领导在学习河北省天卉中学的课改之后,在初一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这也是石窝中学历史上首次“伤筋动骨”式的课堂改革。五步教学法——“导、读、研、展、检”尽管在操作中给老师们带来了“麻烦”,但经过专家论证和实施中的反思调整,认为该模式符合教学规律,特别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给予了学生成长的空间。我们当时的课堂改革,还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家长不管什么教学模式,主要看质量,中考成绩上不去,再好的教学模式他们也不买账。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评课,与学生、教师座谈,广泛听取家长的建议,聘请专家为改革把关诊脉。北京教育学院数学教授顿继安老师经过半年时间的下校调研,认为我们的改革具有推广价值,值得深入实施下去。在此期间,我们带领教师先后到课改学校,如房山二中、酒仙桥一中、甘棠中学学习观摩,多次召开研讨会,就目前的课堂改革反复论证,让改革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探索“二次改革”的实施路径,为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二次改革”我们摸索着前行,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发布公告,在学校内公开招募改革志愿者,想通过一部分教师动起来,进而影响、带动其他教师。有5位教师踊跃报名,为了寻求课改出路,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精简,由原来的五步教学,改为三步。学校先后带领干部和志愿者去了山东省昌乐二中,深入学习“271”课堂教学模式,理解其中的内涵;带领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到深圳学习,开阔视野,同时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应用到课堂当中。教师们虽然忙了,但随着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他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二、抓实心中有人的教育载体——落实“三案三环节”
2016年新年伊始,学校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学校范围内推广二次改革,将二次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上,即“三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案三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案三环节的基本形式是预学案——导学案——检学案,配以研学、展学和检学。三案的形成就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体现形式。课前首先准备的是检学案,即根据课时目标,提前准备检学题目。预学案是提前发给学生,条件允许的话配合微视频,让学生课下将该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自己解决一部分,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内处理预学案,并适时展示学生的预学成果。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方式,将本节课重点提取出来重点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最后的过程是检学,教师当堂完成批阅,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补救。
(二)“三案三环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该教学模式下,我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小组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该模式没有统一规定时间,时间长短看学生的学情,但任务非常明确,即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三案和教师的引导下,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研、展、检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研起来,离不开教师明确的任务要求。研学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小组内消化;能全班解决的,组之间研讨;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引导解决。展学阶段让学生敢展、能展、会展,绝对不是简单的个人表演,不是代替教师讲课,它是集集体智慧和个人能力于一体,在展学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检测的目的在于“堂堂清”,检测贯穿于整个课堂,避免出现教师一节课后,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寄希望于课外作业。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是整节课策划的导演,是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巡视员,是带路的向导,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路者。
(三)“三案三环节”构建起和谐的生命课堂。做心中有人的教育,是三案三环节的灵魂所在,学生会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学生存在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方法和路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当堂检测,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课堂谁说了算”这一核心问题,一改传统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我们的课堂,一切从学生出发,没有了一定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性指标,给老师们也留有一定的空间;每节课都有收获,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久而久之,课堂之中沉闷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真思考、真交流、真展示,学生渐入佳境之时,也是高效课堂之始。
三、展望“心中有人”的教育前景——在继承中创新
(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突破。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一定是有继承、有创新。改革要基于教师的现状。假如教师的历史课上到纪连海的水平,即使是“满堂灌”,也是一节好课。为什么?学生愿意听、愿意学。我们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达成了共识,课堂改革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传统教学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多年,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吸取其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勇敢地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做法。该讲的,一定要讲够、讲透;不该讲的,要管得住自己的嘴。有些人认为改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其实不然,在悄无声息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的课改已经走过四个年头,特别是高考改革的到来,让我们意识到初中的课改刻不容缓。2018年中考,史、地、生、政学科的加入,在选择面前,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在培训教师使之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今后初中怎样才能与高中课改接轨?怎样让我校“三案三环节”的课堂发挥优势,让学习变得轻松,让学生养成习惯并喜欢这样的课堂,让教师操作得更加熟练,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课程改革对未来课堂的新要求。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我们课程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这次改革给了学校更加自主的空间。10%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当前中考改革相关的拓展了校本课程,大小课时、长短课时的实施,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为了满足我校课堂改革的需要,2015年的下半年,我们对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学校统一实施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长课时60分钟,短课时30分钟;同时在初三年级政治课上,在初一、初二年级音乐课上我们开始了大小课时相结合的尝试。目前学生已经适应。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教育的中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高中以致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拓宽视野,深入挖掘学习内涵。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根本是对教育质量满意。老百姓看得更多的是结果,而改革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农村学校,我们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今年,我们和当地一所山庄签订协议,租一块一亩的耕地,劳动技术课变成农作物种植,我们带学生到地里耕种,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体验。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开展长走活动,到云居寺瞻仰宝塔舍利,参观寺院,学习楹联、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到世界地质公园增长地质知识,体验地震、火灾真实的现场,进行灾难面前自救的尝试。每学期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各大博物馆、公园成为我们的实践基地,也让乡下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尽可能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今年,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肩负起教育学生家长的重担,让家长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育队伍中,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使命。
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事业迅速发展的希望。除了上级给予我们政策指导和关怀外,我们作为学校原著民,将继续努力做到“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坚守“立德树人”的理念,坚守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突破固有旧观念的重围,在改革中重新找到立足之地,认准方向,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坚信课改的前程一定会一片光明!
学通房山∣统筹 整合 合作 贯通 共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